上海这些免费的地方,你知道吗?
上海这些免费的地方,你知道吗?
2021/8/19 9:51:35浏览次数:10663


上海有一个地方,可以免费饮水、免费充电、免费看书、免费座椅休息,免费量血压,免费听音乐,还有免费的WIFI,免费的应急医药,这样的地方有近1200家,分布在全市各区,你知道吗?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

环卫工快递员、协管员、送餐员、出租车司机、物流驾驶员、交警辅警等工作地以户外为主的,称为户外职工,户外职工中的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服务外来务工人员的公益组织,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近期对上海全市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作了一些调研,发现这些站点在传递温暖、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还存在着宣传不够、利用不够、功能设置针对性不够等问题,还需要在整合体制内资源的同时,发挥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把好事做好。

一、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现状

2018年,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会同各区政府及相关单位,在已建“户外职工驿站”和“关爱环卫工人爱心接力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上海创设“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首批推出了600个站点。市总工会要求各单位、各站点要严格按照有场所、有标识、有人员、有服务、有设施、有保障的“六有”标准进行管理在硬件设施上做到6+X配置,即须具备6项基本设施:空调、冰箱、微波炉、饮水机、充电排插、桌椅,以及其他结合实际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包括提供饮水供给、避暑取暖、餐食加热、电瓶充电、手机充电、应急药箱、盥洗休息等多种服务。站点主要依托本市部分银行、通讯营业网店、超市卖场、药房等零售门店、饭店、快捷酒店以及各区职工服务中心、街镇党建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站等单位,主要设在户外职工工作相对集聚区域的沿街。据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月,全市1003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日均接待职工近1万人次,覆盖1730家单位。其中,接受服务最多的前三类户外职工分别为环卫工人、送餐员和快递员,占比分别为80.72%、5.6%和5.04%。

 

从最初的6+X,到新增多项服务的10+X,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自2018年启动以来,每年都在新增不同的功能。2020年虽受疫情影响,但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的升级并没有停止。升级项目分为健康服务类、日常需求类和政策服务类,具体包含空气净化器、医药服务包、血压计、共享雨伞、充电宝、爱奇艺和喜马拉雅的VIP,并在站点嵌入会聘上海、会缘等线上服务。至2020年8月,全市已有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1174家,覆盖16个区,其中仅浦东新区就有市级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157家,区级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54家,共计211家,占全市总数的近六分之一。








以闵行区为例,除上述98家站点外,闵行区还创设了一批街镇级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如设立277家“环卫职工爱心驿站”,虹桥镇、七宝镇、吴泾镇、浦江镇、江川路街道等地相继创设了街镇级 “爱心接力站”,已基本实现全区范围内的全覆盖,形成一张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服务网。

二、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的若干问题

2018年开始,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已经连续两年作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并在实事项目的满意度调查中名列前茅。应该说,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的建设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户外职工的关心和爱护,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温度的体现,但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建设与管理也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规划建设上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目前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总体而言利用效率不高,截止2019年1月,全市1003家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日均服务职工近1万人次,平均1家日均接待近10人次。以全市5.8万名环卫工人计,日均1人去一次有5.8万人次,以全市近10万名快递员计,日均1人去一次有10万人次,日均仅1万人次的服务量说明选址上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不能仅仅为完成任务而设置,要从户外职工的分布与工作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场所,以提高使用效率。

二是管理上的科学性还有待加强。目前的爱心接力站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有专门的志愿者进行管理的,一种是由兼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的,还有一种是有人负责开门关门但无人进行现场管理的。从使用效果看,有专门的志愿者进行管理的服务站点人气更旺一些,而一些无人管理的服务站点还存在户外职工不敢进、不敢用的情况。

三是体制内的资源整合上还有待加强。上海市总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体的环卫工人、送餐员、快递员是爱心服务站的主要服务对象,占总数的91.36%。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爱心服务站,在整合体制内资源,共同关心关爱户外职工方面还有待加强。事实上,从2013年开始,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妇联牵头,上海开放大学负责实施,成立了“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开发了包括视频、书籍在内的各种针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资源,主题包括城市文明、法律常识、职业道德、交通安全、食品卫生、信息技术、人际交往、环境保护、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等方面,这些微视频和读本针对性强,通俗易懂,应该与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有效对接,让服务对象在休息的时候也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四是在发挥社会力量参与上还有待加强。除了在服务站点选址上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在服务内容上也要发挥社会力量参与,形成资源聚焦、群策群力的服务氛围。事实上,上海有多家公益组织在开展关心关爱户外职工的工作,如绿洲公益食物银行,也在一些地方设置免费冰箱,并定期提供包括饼干、方便面在内的免费食品,供有需要的人自己取用。还有一些公益组织在开展“与来沪务工人员交朋友”、“来沪务工子弟家长课堂”等工作,这些资源都可以与爱心服务站对接,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添一把火。

三、进一步完善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是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具体样本,也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市治理的具体体现,要从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城市共治,实现共建共享的角度来进一步完善其建设与管理,让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成为上海更加靓丽的名片。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晓,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爱心服务站的服务,让更多的户外职工走进服务站,不断提升生活品质。要通过主流媒体宣传,也要吸引自媒体进行宣传,让这些传递温暖、奉献爱心的服务站成为网红打卡地。要在知晓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站的服务,让那些现场无人管理的服务站也能有志愿者进行管理。要在知晓的基础上让更多的户外职工走进服务站,既能改善生活品质,又能学到文化知识,还能感受爱的氛围。要通过爱的传递,让这些受助者也能成为助人者,让上海的大街小巷充满爱的使者。

二是要加大整合资源力度,既要整合体制内资源,也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让各种关心关爱户外职工的资源聚焦服务站。要在提高站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让一个政府部门的事情成为多个相关政府部门的事情,让政府的事情成为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的事情,通过资源聚焦不断提升服务站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要改革工作机构,建立政府与社会合作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社会参与建设、社会参与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社会参与评估的运行机制。要在目前成立上海“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管理工作办公室的基础上,由该办公室牵头成立“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理事会与监事会,理事会与监事会要能吸纳所有愿意参与的社会力量,在建设、管理、监督、评估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使服务站成为上海城市治理水平的街头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