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薛白
何同英,女,四十多岁,十年前和丈夫来沪打工,带着四岁的女儿,留下了十多岁的儿子在老家河南信阳,现在丈夫是金丝猴食品有限公司的工人,自己则是另一家工厂的工人。儿子已经成年,二十一岁,因为在老家的学习生活艰辛困难,竞争激烈,学了不到两年的高中就外出打工,目前都已经打工三年了。虽然没有稳定的工作,但是儿子很少来麻烦父母,总是能够自食其力,在不同的岗位尝试自己的能力。何同英希望儿子能够有一门手艺,掌握一技之长,但是他在汽修部门呆了不到半年又再一次跳槽了,没有能够掌握到汽修技术。
儿子的经历让他们也很无奈,“没办法,在老家上的学”。相比没有在学习上有所建树的儿子,他们更加关心现在再康城学校学习的十四岁的女儿。小姑娘马上就要中考了,每天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给了自己不少压力。何同英说起女儿的学习又自豪又担忧,“其实我们没有什么压力和感觉的,倒是孩子自己给了自己不少压力”。
她的女儿同她一起出现在采访室。十四岁的她看起来文静高挑,眉眼间充满了自信。从小就在班级里担任干部的她从不畏惧任何场合各种困难,老师家里住得远,让她做班干部多管一些,她文文静静不多言语,但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很大威信,充分展现了她的领导能力。平时的她和好朋友之间喜欢串门,还在生日时候邀请同学来到自己家里玩,父母不在,就用自己的方式尽地主之宜。
在学习上,小姑娘从不需要父母担心。她的记忆力特别出众,别人要花心思背诵的英语汉语古文古诗,她只需要在早上梳头时候看一眼就可以记住,然后自信满满的让妈妈或者老师检验。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大家都需要在家里咿咿呀呀地背诵很长时间,她却不需花费多少时间就能轻松完成。在生活上也是如此,酷爱音乐的她喜欢小暖、本溪等等艺人,可以毫不费力的记下他们的词曲。
在孩子这一出众的能力面前,父母却没有考虑的太多。何同英没有想过要让小孩再次发展自己的才华,比如学习乐器或第二外语。事实上,他们所居住的小镇上也并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不知道在哪里可以学习乐器和外语。不过在问起如果有可能的时候,她坚定地回答“那一定会让她去学的”。
在上海的十年间遇到了不少困难,曾经遭遇了工厂倒闭失业缺乏经济来源的挫折,但最终不懈努力又重新上岗;女儿在刚刚来到上海时候不能顺利入学,最后在厂里同事领导的帮助下联系到了学校校长,顺利解决入学问题。他们平日工作八个小时,加班时候要工作十一个小时,有时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了,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不太多。一家三口(有时也包括回家里的儿子)最大的快乐是在周末闲暇时一起逛街看电视,看综艺节目,看明星跳水。虽然在孩子是否需要回老家读书考试的问题上仍旧悬而未决,但是何同英坚信女儿很优秀,能够留在上海。已经在老家买了房产的他们不曾设想能够在上海购买房产,“这样的价钱我们一辈子也付不起,想也没想过”,老家的房子是为他们养老准备的,并不是为了儿女们。“能留在上海还是留在上海”,她这样考虑和憧憬。虽然生活并不轻松,但与丈夫外出打工自己独自留守,家庭分居的生活相比,她并不后悔,在上海的日子虽然有些辛苦,但是能够和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