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冠军,1970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副理事长。
一、他也是来沪青年
小时候,在他父亲影响下,他喜爱上了书法,点燃了追求书法艺术的梦想;参加工作后,他是一名好警察,繁忙的工作使他学习书法的时间经常间断,但他内心深处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却一刻也没有削减。
2004年的深秋,因为办案与上海警方朋友相识, 再次激起他对书法艺术的强烈追求。在朋友的鼓励下,他调整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顶着家庭的巨大压力,辞去公职,只身一人从安徽的小县城到大上海闯荡谋生,为能成为一位职业书法家而努力拼搏。
初到上海,凡事均不是他所想象的那么顺利,面对车流如梭、灯红酒绿的陌生都市, 顿时不知何去何从,一派无奈。当他静静的坐下来,慢慢的思索,平息由一个公务员转换为一个打工者的忐忑心态,他的意志再次坚定:尽管事情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认准的路一直走下去,总会到达终点。
他先到了一家公司任经理,又回到了以往正常工作的那种规律生活。工作之余,时常拿起毛笔来临帖不辍,但真正有时间坐下来进行书法创作时,又不知从何下手,满脑空白。曾国藩说过:“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写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他发现了自己的瓶颈,他要打通瓶颈,成为好汉。
2009年春季,他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的学习,能够有幸在崔胜辉先生身边学习,可以说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收获,崔先生不但艺术上给他指明了方向,在为人处事上更是他学习的榜样,让他终生受益。通过在浩瀚的传统书法经典之中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他茅塞顿开,真正体味到了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沉浸其中,让他忘却世俗的烦扰;沉浸其中,让他的身心得到一次次陶冶和升华;沉浸其中,让他感到无限的愉悦和幸福。按照崔先生深入经典的教学主张,他学会了正确地解读古人,追求技巧的精湛与意味的情趣:学习采取点、线、面为核心的训练步骤,临摹以精、准、纯、熟为标准,在书体的学习上,遵循孙过庭“旁通二篆、俯贯八方,包括篇章,涵泳飞白”的箴言,把自己对经典的研习触及到书法艺术的每一个角落,既醉心于二王系列的逸韵,又钟情于汉隶宽博的气势和拙朴韵味,力求打通与兼融。
二、他园了自己的书法梦
通过名师的点拨和自己的博观善取,他开始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即古人所说的“书为心画”,“达其性情”,其审美精神和理念与传统“中和”之美的观念相合,形成了志气平和,不激不励的艺术品位。他把书法创作还原成单线的“书写”,力求笔断意连随时调整线条方向,外沿、角度不断变化,不受块面约束,尽情释放自我。
他的努力得到了书法界的认可,开始成为各种比赛的得奖专业户,在全国性的比赛中入展获奖30多次,其中,2009年获得“国庆60年、书画60人”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大展特等奖,第六届全国教师三笔字书法大赛一等奖,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金奖;2010年获得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2011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书法三等奖;2012年获得首届“国粹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一等奖。2011年,他被推荐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同时还被选为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
他在圆梦的同时,开始以培养书法人才为己任,开办了多家书法培训基地。同时,他热心公益事业,在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的成立仪式上,他捧出了自己精心题写的社名,并撰写贺联:建来沪者就业桥梁 让有志者梦想成真。同时,在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组织的公益活动中,他多次捐献自己的书法作品,尽管现在他的一幅书法作品已是价格不菲……
虽然成绩已经证明了一切,但他清楚的意识到自身的创作还存在着不足,基本上还处在一种写字的状态,侧重于技法技巧方面的锤炼,对经典研习还不够深入,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我写我心的学术高度。但他深信,有老师的精心教导,有工作室全体同仁的鞭策,有自己的不懈努力,他一定会进步、提高,让自己的人生更加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