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田丹
“老板,三个肉包,一袋豆浆”,虽然是周六,潘中林一如往常背着已经磨得起了皮的黑色单肩包,停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的饭摊,车站点要出了街口才能看到,他并不急,今天出门很早,8点才上班……这一幕已经上演了半年多了,潘中林来沪十余年,有2个孩子,大的在南京念大学,小的女孩留在身边,在唐四小学念5年级。“早先我在运输设备公司,待遇还不错,一月6000多,可去年有一段时间,我身体不舒服,这个位置被人顶了,等我回去又不好意思把别人挤走,别的职位我又做不来,就换现在这个工作了。”
潘中林的祖籍是江苏淮安,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对父母的记忆很淡,兄弟姊妹5个,只有一个哥哥留在老家创业,干的是液晶屏幕安装的买卖,也是从去年辞职后才开始做的,“其他人都有能耐飞出小县城了,就只剩下我一个大笨蛋了”,他无奈的笑笑,拄着脸的手插进了头发里来回摩挲着,继续说:“哥哥劝我跟他一起干,不要给别人打工了,怎么说呢,这个说说容易,事不是那么简单……他跟我的想法不一样,我也想创业但是力不从心啊,很多事想想容易做起来难!”
小女儿倩倩一直跟在父母身边,今年12岁,学习一直不是很积极,潘中林谈及女儿就无奈地直摇头。“学习这东西要有天赋,她没什么天赋,他哥哥从小学到大学没有留过级,她不行。有一次,她英语只考了50分,老师就要拿回来签字,我说“我不签,怎么样?你到学校跟老师,随你怎么样我都不签。你最起码考个60分我签一下,你考个50分,我怎么签啊?”为这事,爷俩冷战了近1周。儿子学的是信息工程,潘中林虽然不懂这是个什么专业,但是语气里满是自豪,“考大学之前,我跟他讲“如果你考上了,我就给你买个智能手机”,儿子很争气,果真考上了,去年学校还奖了5000元,担任团支书和其他什么的,我也没记住!”刚上大学时,潘中林每月都会给儿子寄1200元作为生活费。“我们这种工薪阶层,不能怎么样,好的不能比,又不想为难小孩……”。可是儿子现在不怎么往家里要钱了,从过年到现在只是带走了2000,还没往家里要过钱。潘中林有些兴奋,忍不住说“高中毕业时,儿子带着同学去找工作,去了个叫中兴国际半导体的公司打工,2个月下来挣了4000多,他当时白班150夜班460,这小子只上白班,一到晚上就跟同学上网吧了,要是搁我怎么也要上夜班!”
谈到梦想,“小女儿将来考上大学,哪怕一般的大学也好啊!”潘中林脱口而出,“我们自己都好说,只求孩子们有好的将来,我们以挣钱为目的!”他嘿嘿笑着,仿佛看到了小女儿擎着入取通知书的画面,有些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