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之梦服务社召开理事会会议
农之梦服务社召开理事会会议
2014/3/16 0:00:00浏览次数:894

        3月16日,农之梦服务社召开理事会会议,会议由李经中理事长主持,副理事长辜英求、陈明根、赵冠军,监事郑云瑞,副社长印叶美及部分志愿者一起出席。


        李经中理事长介绍了2013年的工作,指出2013年工作重心为以服务对象(来沪务工青年)为中心,实现服务的本地化、双向化、制度化和产品化,具体体现在:


        一是了解需求。开展三次大型调查,设计调查问卷3种,发放调查问卷近5000份,召开座谈会两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采访来沪务工青年近120人,全面了解来沪务工青年的需求,形成《来沪务工青年家长家庭教育情况调查报告——“农二代”的成长环境之家庭教育篇》,《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和《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数研究报告》等成果,新华网等媒体也对此工作进行了报道。


        二是展示形象。搭建平台,展示来沪务工青年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风貌。在浦东团区委指导下,举行“为梦启航——来沪建设者的光荣与梦想”艺术展,参观的观众10万多人;与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合作,出版《农之梦与中国梦》书籍,人民网、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通过展示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来沪务工青年的工作、生活、学习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人关注、关爱这个群体。


        三是提供服务。与太平洋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合作,为来沪务工青年提供“来沪务工青年综合保障产品”,100多名来沪务工青年已经获得公益保险;开展“与来沪青少年交朋友”服务,目前已有近200对本地居民与来沪务工青年结对签约,并共同参加与来沪青少年一起迎新年、一起吃年夜饭、一起过端午节、一起过中秋节等活动,促进来沪务工青年更好地融入上海;为来沪务工青年子女提供“农之梦施能奖学金”,总金额为每年3万元的奖学金已使100多名来沪务工青年子女受益;组织管理部门与来沪务工青年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与浦兴街道团委合作,在浦兴街道组织城管中队、派出所与来沪个体户之间的面对面交流;与航头镇团委合作,在航头镇通过“家长课堂”请镇委领导与来沪务工家长面对面交流;与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受理服务中心合作,在青浦区练塘镇组织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受理服务中心与企业及来沪务工青年面对面交流,双方心平气和地交流情况,直面问题并共同探讨问题解决方案。


        四是开展培训。举办来沪务工子弟“家长沙龙”与“家长课堂”,从家庭教育的理念,家庭教育的方法、技巧,职业教育面面观,法律知识讲座,少年儿童心理简析,少年儿童安全防护等六个方面为来沪家长补齐上海文化这一课,促进他们与孩子在上海一起成长。目前,18次“家长沙龙”和“家长课堂”已经顺利完成,4000名来沪务工家长参与听课,67位家长写了听课后的心得体会;为来沪务工青年子女提供免费的武术、美术和书法培训,培训人数200多人次;与航头镇金色航城居委会合作,在暑期为农民工子女开办学说上海话培训班,农之梦成员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附中和复兴中学的志愿者为50名农民工子女教授上海话,促进“农二代”更好地融入上海。


        五是组织评估。开展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数研究课题,提出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数框架,从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和个人四个层面全面评判政府与社会在促进包括来沪务工青年在内的农民工城市融入方面的成效。目前正在前期课题成果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实证研究。


        李经中理事长认为,在农之梦成长过程中,各级共青团组织为我们搭建平台,提供服务,助我们圆梦;我们让各级共青团组织的工作意图认真落实,让更多的来沪务工青年了解共青团组织,让更多不分年龄的志愿者参与共青团组织的活动。在共青团组织的领导和指导下,双方相得益彰,实现共赢。2013年工作主要有以下体会:


        一是要以促进融入为主题。为了促进来沪青少年更好地融入上海,开展“与来沪青少年交朋友”活动,旨在为来沪务工青年尽快适应上海生产、生活及学习情况,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同时,也为来沪务工青年展示形象、互助助人搭建平台。为保证活动效果,设计了“与来沪青少年交朋友结对意愿书”,通过协议形式保证结对签约可执行,可监督,可反馈。


        二是要以团委为依托。浦东团区委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在农之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保障、服务、规范的作用。从提供办公场所到衔接街镇团委与爱心企业,从公益“金种子”计划到青年社会组织领军人才培训,农之梦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受益于浦东团区委的引领与支撑。同时,农之梦各街镇服务站的建设都是依托街镇团委建立起来的,并已与团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农之梦服务站也是各街镇团委的工作队伍,在具体工作中实现了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方式的突破,正在逐步成为街镇团委的特色工作。


        三是要以服务站建设为载体。农之梦设立若干服务站作为内部管理机构,负责所在区域来沪务工青年的服务、组织、宣传、引导及开展“与来沪青少年交朋友”的结对互助工作。服务站设站长、副站长和评议委员会委员(3人)共5人,全部由社员选举产生。目前已经在浦东成立航头、浦兴、新场、金桥和宣桥5个服务站,在嘉定成立南翔服务站,在青浦成立练塘服务站,服务站的工作正按照《服务站工作制度》和《服务站财务管理规定》走向规范化运作。


        四是要以发现、满足、引导和深化需求为手段。调查发现来沪务工青年最主要的需求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居住、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农之梦就围绕这四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如在教育上,为来沪务工青年提供免费的家长课堂,为他们的子女提供书法、绘画、武术、音乐和舞蹈的免费培训。同时,为他们自己的职业技能提升提供培训通道;还如在就业上,通过“与来沪青少年交朋友”,把招工的与找工的串起来,让招工方与找工作的人通过农之梦搭建的平台满足各自的需求,农之梦对其中任何一方不收任何费用。


        五是要以农民工市民化为目标。围绕农民工融入上海所必须解决的居住、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搭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快速通道。同时,通过“家长课堂”及系列讲座,通过自主选举服务站领导,建立站长与评议委员会的相互制约机制,组织与所在街镇领导的面对面交流来进一步提升其公民素质。


        李经中理事长提出2014年将在继续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举行 “学习·融合·追梦——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新年主题活动”,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编排一部反映进城务工人员融入上海的大型话剧,继续开展进城务工人员教育培训需求调研和农民工城市融入指数实证研究课题。


        理事会会议肯定了2013年的工作,并对2014年的工作定位、工作思路达成一致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