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9日,由李经中理事长主编的《那些“穿越”的孩子》一书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约17万字,分三篇: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农民工子女如是说、老师心目中的农民工子女。
本书是去年出版的《农之梦与中国梦》的姐妹篇。在去年农之梦服务社与共青团复旦大学委员会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采访农民工,了解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来沪建设者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以及他们如何理解中国梦的基础上,今年又与共青团浦东新区航头镇委员会、北蔡镇委员会合作,面向农民工子女展开征文,了解他们对学校、对父母、对这座城市的感受。同时,也面向与农民工子女打交道的老师展开征文,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农民工子女的情况。
在上述征文的基础上,结合去年对农民工子女成长环境的两篇调研报告,建立了一个农民工子女的成长环境、农民工子女的所思所想及老师心目中的农民工子女的研究与述事框架,希望以此建立一个全景式的视窗系统,即社会—家庭—学校的观察窗口,为了解农民工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这一现实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这一重要目标,提供些许线索与思考。
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开放大学及其继续教育学院,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浦东新区委员会及航头镇委员会、北蔡镇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得到所有参与问卷调查和参与征文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以及那些放弃休息时间,愿意来接受问卷调查的进城务工兄弟姐妹们的大力支持,也在问卷统计录入和征文修改、汇编过程中,得到部分志愿者的支持。正是因为这么多的支持,农之梦服务社才能实现征稿启事中的诺言:把这本书作为每一位参与征文的孩子的新年礼物。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他们曾经是留守儿童,在爸爸妈妈异乡谋生站稳脚跟后,他们又跟随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开始从农村到城市的“穿越”生活。数年之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又要从城市“穿越”回农村,在老家参加中考,继续完成他们的学业。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他们的子女,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面前显示其温情,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