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之梦服务社参与打造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体系
农之梦服务社参与打造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体系
2015/1/25 0:00:00浏览次数:982

        1月25日上午,农之梦服务社参与组织的“创新教育培训,推动融入社区——新村(居)民社区教育工作推进会”在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举行,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伯军,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董依雯,副部长陈杰,嘉定区电信局局长钱名海,江桥镇党委书记袁航,市委组织部《组织人事报》副总编俞嘉骏,江桥镇党委副书记魏晓栋,太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苏兴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会议,会议由魏晓栋副书记主持,李经中理事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上就座。


        会上,上海开放大学与嘉定区江桥镇党委签署合作推进新村(居)民社区教育协议;与中国电信上海分公司合作,利用中国电信IPTV播放平台,为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视频课程搭建播放平台,在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开通上线。345名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了开通仪式,并获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首批10本读本赠书和农之梦服务社赠送的《那些“穿越”的孩子》一书。这些举措是上海市教委、上海开放大学等多方携手,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打造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海市教委、上海开放大学等携手打造的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始于2012年,截至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多渠道、多形式的进城务工人员培训体系:开发了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的首批包括城市文明、法律常识、职业道德、安全知识、食品卫生、信息技术、人际交往、环保意识、身心健康、家庭教育十个方面的10本读本和500个微视频,组建了近300人的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志愿者讲师团,开通了IPTV视频传播和手机推送渠道,通过与农民工子弟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建筑工地和基层党组织合作,累计培训进城务工人员近7万人次,评选和授予19家培训单位为“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示范点”。


        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不是学历教育,主要是让进城务工人员对上海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对城市管理、交通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有更多的认同,避免一些因为不知、不懂、不理解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岗位安全意识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懂得如何预防疾病,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社会、看待他人。


        在培训组织上,建立政府、学校、公益组织和基层组织的合作推进机制,搭建供需双方共同参与的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服务平台。市教委的业务指导与资金保障,上海开放大学的教学资源,农之梦服务社作为社会公益组织开通的面向企业、社区和建筑工地的培训渠道,基层组织负责落实参加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各方资源在服务平台上得到有效整合,保证了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


        更令人关注的是,与嘉定区江桥镇和太平村党委、新村民党支部共同开展的进城务工人员志愿者专题培训班,吸引了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这些志愿者相互帮助,关爱老人,积极参与防台防汛、煤气安全检查和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成为太平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位参加学习的志愿者在课后的学习体会中写到,“我参加了学习,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有一位新村民在怀孕的时候,老公就因为交通事故被判入狱。一对双胞胎出生,她除了喜悦,还有焦虑。我主动和她取得联系,告诉她,只要我能帮到的,打个电话就行了。现在,她的孩子每次打预防针,我都会开车去接,去送。平时,给周围的老人和孩子理理发;下雨的时候帮别人收收衣服;邻里有纠纷的时候上去劝一劝;看见垃圾的时候,弯腰捡一捡;这一切,都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要继续努力,用自己的一种信念,一颗爱心,去感染身边的人们!”


        太平村党委书记苏兴华认为:这次办学很成功,对太平村新村民志愿者 12个组长新一轮的选配,起到关键性的组织保证作用,加强了组织性、纪律性的建设。参加培训的太平村新村民中的非志愿者,现已全部加入太平村新村民志愿者队伍。


根据复旦大学课题组对50名参与技能文化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和59名未参与技能文化培训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对比研究,培训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工作投入程度、工作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以及成就动机。


        上海开放大学副校长王伯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文化培训从源头建设的角度为社会治理创新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经过培训的学员成为邻里守望、防灾减灾、平安建设等方面的志愿者,成为“正能量”的传播者。接下来,将通过与江桥镇党委的合作协议,按照进城务工人员的学习需求,培训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为上海经济发展培养有忠诚度、有责任心的劳动者,为上海社会建设培育合格的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