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农民工与地摊经济——疫情下的农民工成长” 云端国际论坛在沪召开
首届“农民工与地摊经济——疫情下的农民工成长” 云端国际论坛在沪召开
2020/7/13 9:22:59浏览次数:1241



为促进社会公众全面了解国内外地摊经济的现状,为有效促进疫情下的经济复苏,也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于7月10日上午召开首届“农民工与地摊经济——疫情下的农民工成长”云端国际论坛。会议由李经中理事长主持,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所长、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声雄教授,上海大学经济社会学与跨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玉照教授,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执行所长张原研究员,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任远,上海明德进修学院执行院长胡豫一起出席,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国内北京、河南、海南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特邀农民工共200多人一起参加论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年内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比上年增加241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比上年增加8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59万人,增长0.9%。在外出农民工中,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500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农民工进城,如果不是在企业就业,而是自己做生意的话,一般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游商,也就是到处打游击的无证摊贩,因为这种方式成本低,收效快,适合实现资金的原始积累;第二个阶段是坐贾,经过第一个阶段的资金积累,可以在一个地方租一间房间,或者是租一个固定摊位开始做生意;第三个阶段是公司化发展,待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人脉与市场拓展到一定程度,这时可以成立公司,规范化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典型的地摊经济,可以说,农民工与地摊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

随着2020年“两会”的召开,地摊经济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支持者认为它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成分,是国民经济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经营形式上的灵活自由,宛如毛细血管一般渗透至经济社会运行之中,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便利了居民生活;它迎合了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我国“还有6亿中国人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部分人可以在地摊上买到必须的生活消费品,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它还是一种低门槛的创业形式,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学历、技能要求,而且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反对者认为地摊经济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假冒伪劣产品也是随处可见,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它在短缺经济时代对于满足消费者需求可能有一定补缺作用,但在现在商品充裕的电子商务时代已经缺乏价值;地摊商品的质量安全难以得到保证,餐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更为严重的是,地摊商品由于无证照、不交税、不交房租而价格低廉,这对于那些有证照的商铺是不公平竞争,会对那些有证照的商铺造成冲击。

首届“农民工与地摊经济——疫情下的农民工成长”云端国际论坛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主办单位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收到数十篇发言稿。在反复比较研判后,确定了八个发言题目,即地摊、农民工与城管——关于城管与外来个体户面对面交流的个案分析,办好地摊经济的七个要点,马来西亚地摊经济的亮点、问题与对策,地摊经济产业化发展的三点思考,上海市农民工基本情况与职业技能养成,农民工如何在上海成长,从地摊经济走向云摊经济——地摊经济与数字化管理,日本地摊经济研究与对中国的启示,分别由来自日本、马来西亚和北京、上海、河南、海南的专家学者和实务人员进行专题发言。

八位主题发言人介绍了国内外地摊经济的基本情况,指出地摊经济有一手商品市场和二手商品市场,其中的二手商品市场也被称为“跳蚤市场”,践行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垃圾减量,对于旧物回收利用,都有着重要意义;新冠疫情对国内外的农业转移人员都有明显的影响,地摊经济也是农民工成长的一种途径,公益组织在农民工成长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帮助他们与政府管理部门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对话与交流达到舒缓双方关系的目标;地摊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世界各国在规范管理的前提下,结合各地的风土人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摊文化,已经形成各国的旅游景观;地摊经济在兴利除弊的基础上可以与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有效结合,为有需求的消费者提供精准服务,为政府治理提供有效途径,也为疫情下的全球市场开辟新的生机。

论坛还宣布成立地摊经济研究国际智库,八位中外专家被聘为首批智库专家,将在接下来的专题研究中发挥指导作用。

论坛也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日本东京都足立区多文化共生推进会议委员长华文治认为,本次论坛非常成功,参会者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各有所长,大家取长补短,非常好!论坛的相关资料可以提供给政府部门作为参考,也是政府与社会在疫情下的合作方式。马来西亚拉曼大学黄添发教授认为,论坛将专家学者、地摊从业人员、公益组织以及曾经的地摊从业人员整合起来,把地摊经济与农民工的成长结合起来,对于疫情下的农民工成长,对于疫情下的经济复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中国电网海南培训中心负责人邵洁认为,专家的发言从不同侧面让我们对地摊经济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引发了我们对地摊经济发展更深层的思考。根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最新数据,每年我国大约有2600万吨旧衣服被扔进垃圾桶,这些衣服绝大多数是在城市被丢弃的。这些旧衣服虽然有一部分流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但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和普通垃圾一起被填埋掉,造成巨大的浪费。可以考虑由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联合城市社区和农村,建立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农村不能返城的农民工之间的经济联合体,由城市社区组织低收入人群收集旧衣服,根据衣服状况进行分类,将不能再利用的旧衣服的辅料(如扣子和花边等)拆下来,或直接销售或作为二次加工的原材料,与可以二次加工的旧衣服一起发往农村,由不能返城的农民工进行再加工。再加工之后的衣服,发回城市,进行地摊销售。具体商业模式,既可以是三方集资,共同利润分配,也可以是形成产业链,建立买卖关系。这样可以将农民工稳定在农村,既开始了复工复产,又缓解了农民工返城带来的疫情防控压力。

上海农之梦青年公益服务社各服务站负责人,上海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一起参加论坛。